
獵鷹動態
河南科技發力了|創新故事看開年
更新時間:2022-01-27 關注:1543
(“創新故事看開年”特刊)河南科技發力了
編者按
省第十一次黨代會報告將實施創新驅動、科教興省、人才強省戰略放在“十大戰略”之首,進一步明晰了現代化河南建設的戰略方向、戰略重點、戰略路徑,把創新擺在了發展的邏輯起點、現代化河南建設的核心位置。
如何“創”?“新”在哪?2022年是全省深入貫徹落實報告、全力建設國家創新高地的關鍵之年。新年伊始,本報記者深入科研院所、高新技術企業等,采訪有代表性的科研帶頭人、創新團隊、創新平臺,挖掘他們創新實踐背后的故事,聆聽他們關于創新的新年愿望,展現河南如何建設一流創新平臺、凝練一流創新課題、培育一流創新主體、集聚一流創新團隊等,感受新一年的創新氣息。
讓科創點亮“智慧”生活
寄語2022
“我們的目標是,領跑河南,叫響全國,早日實現行業最強算力算法、智慧超融合大腦、行業最強物聯網接入能力。”【朱明甫】
□本報記者 吳燁
“在參與5G智慧城市新基建過程中,我們深刻意識到物聯網是5G時代萬物互聯的核心。未來,我們將聚焦人工智能+物聯網方面的應用,爭取打造出優質的產品。”1月2日,鶴壁國立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河南垂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朱明甫在談及未來發展時信心滿滿。
2013年,留美博士朱明甫和他的8名博士同學返鄉創業,從事智能控制系統特別是智能燈具的研發和制造,創造了當年開工建設、當年項目投產、當年產品出口歐美的奇跡,也把“九個博士一盞燈”的故事傳遍中原大地。8年來,朱明甫和他的團隊以創新為立身之本,逐步將國立光電培育成國家“小特專精”小巨人企業和河南省人工智能創新型企業。國立光電曾兩奪全國創新創業大賽冠軍,用100余項專利技術為企業發展筑起堅固的知識產權堡壘。他本人也獲得“第五屆全國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優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第十屆中國青年創業獎”等殊榮,并成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作為省政協委員,朱明甫對創新發展的話題格外關注。他說,目前不少企業研發水平、制造水平偏低,嚴重制約了企業的創新和發展。為此,朱明甫把企業發展著力點放在創新驅動上,“不求做大,只求做強”,著力打造核心競爭力。
國立光電從一開始就十分重視核心競爭力的打造,在科技創新領域穩扎穩打,一步步找到了自己的節奏。先后建成國立智能研究院、大數據中心、省級企業技術中心、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同時,與天津大學、電子科技大學、鄭州大學等高校共建實驗室和科研平臺,有力支撐了企業光電人工智能產品和技術不斷更新迭代。
朱明甫告訴記者,公司目前在鄭州設立了微智能研究院,針對太陽能路燈項目組建了高水平研發團隊,“我們希望把光電技術和物聯網技術做一些結合,用智能物聯技術,研發太陽能智能路燈,助力節能減排。”
靠拼勁兒打造“產業大腦”
寄語2022
“培創新沃土,育科技之花。數研院3年建設期已順利度過,希望新的一年能讓更多一流創新成果在這片沃土上開花結果。”【王元卓】
□本報記者 尹江勇 竇曉雪 李筱晗
“這套‘產業大腦’將若干數智系統打通,就像變形金剛,合可形成聚力,分可單獨作戰,是我們最核心的研發成果之一。”1月1日,中科大數據研究院(簡稱“數研院”)院長王元卓談起數研院“高大上”的科技成果時滔滔不絕。
王元卓津津樂道的“產業大腦”,是一個打造“創意—團隊—產品—市場—演練”鏈條式全生命周期的大數據創新支撐產業發展服務平臺。它匯聚了300多億條數據、十多個行業知識圖譜、1000多個算法工廠及諸多行業應用案例。
“可不要小瞧這顆‘大腦’,它不僅能夠通過自身收集的大數據情報,為政府制定規劃、招才引智提供智力支持,同時還是科技型企業的‘智能管家’,能通過分析海量的細分行業數據,指引企業創新研發方向、加速產業孵化進程。”王元卓說。
除了“產業大腦”,數研院建院3年來,還推進了智聯網(AIoT)芯片和系統開放實驗室、李明院士辦公室、“天蛛”大科學裝置等創新平臺建設。
數研院九成以上的核心骨干都是原本在外的豫籍人員,短短3年內,這支團隊就研發了20余款產品,獲得90余項知識產權,還牽頭制定了國際標準和行業標準。
“我們團隊最大的特點就是能打硬仗。還記得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初期,為了完成‘疫情通’的數據服務系統搭建,部分工程技術人員在家里停電斷網的情況下,只能在室外頂著寒風蹭網做調試。”王元卓說,“這支團隊正是靠著一股子拼勁兒不斷發展壯大的。”
“河南把‘創新驅動、科教興省、人才強省戰略’放在‘十大戰略’之首,為我們提供了廣闊的創新空間。”王元卓說,希望通過大數據學院、課程體系的建設等培養更多優秀人才,讓更多一流創新成果在這片沃土上開花結果。
為應急救援提供“河南方案”
寄語2022
“無人機為滅火救援開辟了三維空間作業的技術手段,我們期待‘獵鷹’裝備能在應急救援實戰中發揮作用,成為消防救援隊伍的尖兵利器。”【張萬民】
□本報記者 尹江勇
“我們研發的‘獵鷹’,不僅為破解高層建筑救火的世界難題提供了‘河南方案’,也率先為國家應急救援隊伍提供了專業化、成套化的無人機綜合裝備。”1月1日,獵鷹消防科技首席科學家張萬民興奮地告訴記者,就在上一周,“獵鷹”裝備拿到了應急管理部消防產品合格評定中心頒發的鑒定證書,這意味著它已可以作為國家消防裝備廣泛推廣和列裝。
“消防救援中存在的一個最大痛點,就是高層建筑滅火難,特別是百米以上的超高層建筑室外空間的滅火技術手段尚屬空白。”2016年年底退役后,張萬民就把全部精力專注于解決這個問題。
他到北上廣深等發達地區調研,還與多家企業接洽消防滅火無人機的研制,結果卻不盡如人意。“因為我們是帶著消防救援的專業需求去研發無人機,標準極為嚴苛。”張萬民解釋。
“獵鷹”從立項之初就是一套系統工程。它的每一個數據都要經過實戰綜合測定來確定:最大載荷需100公斤以上,滯空時間需2小時以上,攜帶的超細干粉儲壓罐可一次性撲滅面積約100平方米的室內火災,適用于所有的高層住宅樓和80%以上寫字樓的初期火災……
這樣的“硬核”需求,接洽過的企業做不了,張萬民決定自己干。他聯合另外兩位創始人,于2017年正式創業,并迅速建立了一支能打硬仗的創新團隊。歷經三年艱辛,“獵鷹”無人機滅火搶險救援系列裝備終于面世。
可以平地而起,掛載專用滅火裝置對超百米高樓進行干粉滅火,對高樓外墻進行高壓液體控火;可以飛越湖澤,為受困人員拋投救援物資袋,為消防力量運輸搶險救援器材……在去年9月的首屆全球智能應急救援裝備大賽中,“獵鷹”表現驚艷,成為“全能王”。
下足“繡花功夫”守護“幸福河”
寄語2022
“‘看得見黃河清,望得見黃河美,記得住黃河情’是我們治黃人的共同心愿,我們定會傳遞好這支精神‘火炬’,以創新賦能新時期黃河保護治理,為黃河永遠造福中華民族而不懈奮斗。”【張金良】
□本報記者 尹江勇 李筱晗 龔鳴
“2021年,黃河發生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嚴重的秋汛洪水。”1月2日,黃河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董事長張金良說,“我們下足‘繡花功夫’,配合黃委,2小時一滾動制定實時調度方案,積極服務黃河特大秋汛防御工作。”
每每談起黃河,張金良總是感慨良多。從事黃河保護治理36年,上壩下灘風雨無阻,有黃河經過的地方就有他的身影,足之所抵,都灑下他對治黃工作的執著和熱愛。
“為何要如此堅持?”記者問。
“讓黃河真正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是每個治黃人的‘夢’。”張金良動情地說。
“一碗黃河水,半碗黃泥沙”。黃河水少、沙多、水沙關系不協調是黃河復雜難治的根本癥結所在。為了治好這一頑疾,張金良帶領團隊圍繞黃河“增水、減沙、協調水沙”,突破一項項關鍵技術難題,用科技創新賦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張金良與團隊研發的首臺套高壓水力耦合破巖TBM裝備,為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建設施工做好了技術儲備;多沙河流水庫“蓄清調渾”理論技術體系成功解決了黃河古賢、涇河東莊等重大水沙調控工程設計難題;提出的黃河下游河道生態治理新方略,如今已在原陽、長垣、開封等灘區做好了試點應用的技術準備。張金良及其團隊的科研成果還遠渡重洋,在厄瓜多爾參與建成目前世界上總裝機規模最大的沖擊式水輪機組電站。一項項成果,彰顯著他和他的團隊一直不斷的創新與堅持。
在家鄉打造一家獨角獸企業
寄語2022
“招引更多優秀人才,瞄準科技最前沿攻堅關鍵核心技術,深化拓展新技術應用場景,為建設國家創新高地貢獻力量。”【林杰】
□本報記者 師喆
“想不到公司落戶鄭州還不到兩年,我就能作為科創企業代表受邀參加省委重要會議,與代表們共議河南經濟發展大計,感到很驚喜、很振奮。”2021年12月31日,參加完省委十一屆二次全體(擴大)會議暨省委經濟工作會議,中原動力智能機器人有限公司CEO林杰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他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今日之河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創新、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視科技、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渴求人才。
作為一家本土科創企業,中原動力成立不久,就有了不少亮眼的成績。自主研發的智能保潔機器人和智能巡檢機器人已經在鄭州東站和鄭州之林投入使用,可滿足自動巡航室內外場景、識別并清理垃圾等多種功能,算法全部自研,零部件全部國產。該公司研發的智能代步車、目檢機器人等產品也已完成市場化。部分產品還走出國門,遠銷新加坡等國家。
2022年,林杰有了更大的目標。生在鄭州、學在歐洲的他選擇回到河南創業,就是想在家鄉打造一家國內乃至國際智能機器人行業的獨角獸企業。
“對于科技創新企業而言,人才是最核心、最寶貴的財富。”林杰介紹,公司研發團隊在視覺智能分析、多模態人機共融等領域擁有顯著的技術和人才優勢,得益于他們探索出的一條“漢堡—上海—鄭州”人才培養通道。
一方面,大量引進德國漢堡大學、上海理工大學的高端人才,擔任各個研發部門負責人;另一方面,不斷招聘青年研發人員,送往上述兩所高校定向培養。目前,中原動力科研人員已達百余名,博士、碩士占比近60%。
重建重振省科學院,重構重塑省實驗室體系,推動創新體制機制重塑性改革……近年來,河南在大力發展科技創新的道路上,不斷吹響號角。“對河南游子而言,現在正是回家創業就業的好時機。”林杰說。